大健康理念將付諸實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全面破題、全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中國將沿著十九大勾畫的健康中國路線圖砥礪前行。
從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到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再到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無不彰顯“健康中國”作為一項重要制度安排的地位。
描繪全方位全周期健康藍圖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分級診療體系初步形成,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能到達最近醫療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經覆蓋4.3億人;截至今年9月,所有公立醫院取消了以藥養醫和藥品加成;鼓勵社會辦醫,民營醫院占比超過57%;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從新醫改前的40.4%下降到30%以下……一組組鮮活的數據,生動體現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并提出“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申曙光教授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健康中國戰略總體藍圖和實施路線非常清晰,即“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未來健康中國的建設將以此為戰略目標進行布局。
所謂“全方位全周期”,是在倡導一種“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大健康觀。申曙光告訴記者:“大健康觀作為一種全局健康觀,不僅僅追求個體的身體健康,還追求包含心理、生理、精神、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傳統的‘以疾病治療為主’的醫療理念急需轉變為‘預防為主’的前置管理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形成健康管理體系。”
著重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醫療服務需求與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之間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向記者詳細闡述了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包括城鄉醫療資源及衛生費用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健康結構不平衡、藥品支付結構不合理,以及醫療服務體系中重三級輕基層、重公立醫療機構輕民營醫療機構、重醫療輕預防、輕康復養老及健康管理等。
“解決上述問題將是未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著眼點。”蔡江南說。
申曙光也認為,未來應繼續深化改革,著力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特別是農村力量薄弱的問題。
“在醫療服務品質方面,尤其是家庭醫生服務的可及性、醫療費用可負擔性,以及醫療服務品質的可信任性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建議,要加快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自由執業,以此調動醫生積極性,為患者提供可信任的醫療服務。
健康產業前景可期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到2030年將達到16萬億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無疑為產業資本展示了一幅大健康產業的“藏寶圖”。
“圍繞健康產業市場進入與管理的相關細則有望陸續出臺,政府與市場將協同發力,共同構建全周期的健康產業,助力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申曙光認為,健康產業是一個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
各路產業資本早已蓄勢待發,積極備戰健康產業“盛宴”。
康美藥業董事長馬興田告訴記者,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其實質就是要求我國中醫藥要適應現代化的社會、對接產業化的需求、迎接國際化的挑戰。康美將進一步做強做大中醫藥產業,推進網絡醫院、智慧藥房、智慧養老等“智慧+”大健康產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復星醫藥總裁吳以芳尤表示:“復星將抓住健康中國機遇,持續加大醫藥創新、醫療服務投入。下一步,公司將重點聚焦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二三線城市,加大綜合醫院的布局,加強學科建設,助力分級診療服務能力提升。公司還將發展遠程醫療、手術機器人等先進科技,滿足多樣化的醫療服務供給需求。”
阿里健康副總裁馬立則看好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向上可以連接政府和醫療機構,向下可以服務患者和醫務人員,提升醫療服務的效能。”馬立稱。
同時,社會辦醫、社區養老等也吸引了一大批跨界企業。“覽海投資正在積極運營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在內的高端醫療項目以及在線健康管理。”覽海投資董事長密春雷透露,陸家嘴覽海醫療中心即將開業,K11覽海醫療中心也將落成,而覽海外灘國際醫院、康復醫院及骨科醫院等多個項目亦在有序建設中。
在挺進健康產業的各路資本中,保險機構憑借著資金、產品及服務優勢,惹人注目。中國平安便是典型樣本。按照中國平安掌門人馬明哲的謀劃,平安要將金融服務嵌入到“衣食住行玩”各個領域。為此,平安近年來不惜巨資孵化醫療健康平臺。
中國平安首席運營官兼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近日就具體布局進行了深度解析:“在醫療健康生態圈領域,平安主要在平安好醫生、平安萬家醫療、平安醫保及商業保險公司平安健康險、平安壽險、平安養老險等幾個平臺上布局,從兩端(流量端和支付端)切入,深入重點業務,發揮協同優勢。”
投身大健康產業的保險機構絕非平安一家。據記者梳理,目前泰康、太平、太保、國壽、合眾等均已重金挺進醫養產業,有投資興建養老社區的,也有收購醫療機構的;有高舉高打的自設模式,也有輕資產的改建模式。在業內人士看來,相較于其他資本,保險機構借助其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保險業務的協同效應,有可能率先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醫養產業鏈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