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曹西京
目前我國產業鏈金融市場規模已超10萬億,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可達近15萬億元。近年部分產業龍頭、互聯網巨頭先后強勢介入,這一藍海越來越受關注。滬深兩市已有20余家上市公司涉足,很多企業成立財務公司或搭建互聯網金融平臺來淘金。在日前舉行的產業鏈金融服務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產業鏈金融“觸網”代表了行業發展新趨勢,其中融資租賃與互聯網借貸平臺融合最典型,“觸網”進一步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產業鏈金融是在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及資金流導引工具等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及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目前全國企業應收賬款20萬億以上。如將這些應收賬款當作銀行貸款的潛在抵押品充分利用,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到2020年可達14.98萬億元左右。業內人士表示,產業鏈金融對接實體經濟,各類金融機構直接接觸核心企業的經營與生產,對借款企業的貿易數據、資金流動等信息較了解,比單一信貸比風險低些。
10多年來銀行、租賃、保理都在深耕這一領域。通江投資集團董事長張保國認為,依靠互聯網和產業鏈金融結合,能實現數據化、網絡化、精準化,這是傳統金融無法做到的。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是一方面,關鍵還在風險控制。
論壇上發布的《解碼產業鏈金融服務白皮書》 顯示,目前產業鏈金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上市公司以及第三方金融機構等,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上海民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康表示,“群雄逐鹿后最終會淘汰,相應的政策監管也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