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利率已經很接近同級別的債券了,優先級大概不到6%。”恒泰證券金融市場部執行總經理郝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除提供融資便利外,部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還有優勢”。
其進一步指出,除“融資”這一個功能外,“資產出表”可能成為越來越多融資租賃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因為資產出表可調整融資租賃公司債務結構,進而充分利用杠桿倍數擴大業務規模,“目前已經有出現出表的案例了,越來越多元化,對發行主體來說就有吸引力了”。
本報記者 黃斌
實習記者 畢怡琳 北京報道
證監會備案制之后,交易所企業資產證券化(下稱“企業ABS”)迎來快速發展。同時,企業ABS市場格局生變,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異軍突起,成為該市場一大主力。
Wind數據顯示,今年初至今,企業ABS產品共發行50單,規模總計514.92億元,可見,僅僅半年多時間,已超過2014年全年400.83億元的發行規模。
其中,租賃債權為基礎資產的企業ABS產品共發行15單,規模總計123.37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4單34.75億元,規模占比也從去年的8.7%迅速上升至目前的23.9%。
“從券商的角度來說,融資租賃公司資產證券化的是標準化債權,相比其他基礎資產,證券公司操作更為便利。”恒泰證券金融市場部執行總經理郝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證監會施行備案制后,券商操作難度降低,是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郝恒進一步分析,在需求端,租賃資產與信貸資產比較相似,破產隔離可實現度較高,使得投資者更容易接受,則是另一重要原因。
“企業ABS發行量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多,全年一兩千億問題不大,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比例,可能會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大概到三分之一左右。”他說。
滾動發行優化資金配置
事實上,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由于融資租賃公司主要以銀行貸款這一間接融資方式補充資金,而銀行貸款的門檻又相對較高,且貸款周期靈活度亦有限。目前,融資租賃公司多以融資作為其嘗試資產證券化的目的。
“近期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利率已經很接近同級別的債券了,優先級大概不到6%。”郝恒告訴記者,除提供融資便利外,部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還有優勢”。
其進一步指出,除“融資”這一個功能外,“資產出表”可能成為越來越多融資租賃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因為資產出表可調整融資租賃公司債務結構,進而充分利用杠桿倍數擴大業務規模,“目前已經有出現出表的案例了,越來越多元化,對發行主體來說就有吸引力了”。
此外,資產證券化還能使融資租賃公司得以靈活調整公司資金,使融資所得與項目消耗資金規模相對匹配,以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
“對融資租賃公司來說,資產證券化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最合適,有三五個億的項目沉淀,做一次資產證券化,再形成三五個億的項目,再做一次資產證券化。”郝恒建議稱,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滾動發行的方式優化資金配置,“比如寶信租賃,大半年已經做了四期,可以預見年底前還可以再做”。
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寶信租賃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迄今已發行四期,其中1-4期產品的發行時間分別為,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9日、5月19日、7月22日。
發行時間間隔僅2-3個月。
“未來,對于成熟的租賃公司,監管的備案程序還有進一步簡化的可能。理想情況下,租賃公司一旦形成了租賃資產,能在一兩個星期,甚至兩三天將其資產證券化,這樣就徹底滾動起來了。本身證券化是從去年底才開始備案的,優化的空間還很大。”他說。
消化營改增影響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由于牌照審批機構的差異,我國的融資租賃公司可分為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租賃公司、商務部監管的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和外資投資的融資租賃公司。
與之相對應,金融租賃公司發起的資產支持證券在銀行間流通,商務部監管的融資租賃公司發起的資產支持證券在交易所掛牌。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銀行間市場僅有金融租賃ABS產品,總規模為49.9億元,與交易所市場規模相去甚遠。
“銀監會下的金融租賃公司,得到銀行資金支持的力度相對較大,本身對通過資產證券化開拓一個新的融資渠道,沒有那么大的緊迫性。”郝恒解釋稱,金融租賃公司風險偏好與銀行類似,“偏于保守”,因此出現租賃資產證券化在交易所市場火爆,而在銀行間市場寡淡的現象。
盡管二者目前的發行量及增長速度天壤之別,但二者在稅收方面,則面臨相同的問題。
今年3月,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提交的《關于完善我國金融租賃資產證券化業務中涉稅問題的提案》稱,受制于稅務問題,目前金融租賃公司已上報和準備上報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均局限于營業稅項目。
其原因是,雖然金融租賃行業已于2012年執行了“營改增”(營業稅改增值稅),但作為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潛在投資者,銀行、信托等其他金融同業尚未執行“營改增”,導致了增值稅抵扣鏈條的斷裂。
由于金融業營改增尚未完成,其解決方案或只能等今年收官之時方可知曉。
而單就租賃公司這一環節,其資產證券化業務也曾受“營改增”影響。
零壹融資租賃研究中心主任趙慧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于2012年啟動的融資租賃行業“營改增”,在2013年擴到全國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截至目前也還有一點影響,主要是售后回租業務,直租業務現在已經沒有什么影響了”。
“出租人跟承租人做售后回租業務,需要承租人先把設備賣給出租人,開一張增值稅發票,因為售后回租業務比較特殊,本金部分不征收增值稅,所以承租人需要向出租人開具一張零稅率的增值稅發票。” 趙慧利表示,目前上海、山東等融資租賃較發達區域的稅務局都能允許開具零稅率增值稅發票。
“但是不太發達的地方,當地稅務局可能就理解不了,為什么增值稅發票還有零稅率的,但是如果開不出來這個業務就沒有辦法往后走了。”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