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風險由所有權人承擔,此系買賣合同及普通租賃合同的一般原則。但就融資租賃交易而言,兼具融資與融物雙重屬性,既包括買賣合同與融資租賃合同兩個合同,又有出賣人、出租人和承租人三方當事人,由此導致融資租賃交易中的租賃物的風險負擔問題爭議較多。我國合同法第十四章未就此作出專門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五條分別就融資租賃合同中的租賃物風險負擔問題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共同構成了對租賃物風險負擔的規則體系。但實務中對相關條文的邏輯關系及司法適用仍存模糊之處,故有簡要梳理的必要。
一、《解釋》第七條之規則設定:以承租人負擔為原則
合同法第十三章租賃合同章的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因不可歸責于承租人的事由,致使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減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因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據此,對普通的租賃合同而言,租賃物的風險系由租賃物的所有權人即出租人承擔,且直接影響承租人的租金給付義務。但融資租賃合同的特殊性在于,其兼具融資與融物雙重屬性,系以融資的形式融物。在普通的租賃合同中,承租人系租用出租人的租賃物,租金是承租人占有使用租賃物的對價;而在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實質上系代承租人購買租賃物,租金一般系由租賃物的大部分或者全部購置成本加上出租人的合理利潤構成,租金不是承租人占有使用租賃物的對價,而是出租人提供相應數額的資金融通的對價。對出租人而言,其雖然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但其并不實際享有占有、使用租賃物的權能,租賃物僅具有擔保租金債權實現的權能。在融資租賃交易中,出租人的核心功能在融資,而非提供租賃物。故有別于普通租賃,融資租賃合同中的租賃物風險一般由承租人承擔,此亦為域外立法之通例。采此通例,《解釋》第七條規定,承租人占有租賃物期間,租賃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承租人承擔,出租人要求承租人繼續支付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換言之,因非承租人的原因導致租賃物毀損滅失的,并不能免除承租人繼續支付租金的義務。
易生疑問的是,在融資租賃交易實踐中,出租人與承租人通常會約定,租賃物的風險自起租日起轉移。該條解釋是否導致加重了出租人對租賃物的風險責任?其實并非如此。實務中,租賃物通常由出賣人直接交付給承租人。在租賃物交付之前,租賃物的風險系由買賣合同調整,由買賣合同中的出賣人承擔租賃物的風險;交付后,租賃物的風險由出賣人轉移給了承租人。故出租人始終均未承擔租賃物的風險。
二、履約風險負擔與解約事由:《解釋》第七條與第十一條的邏輯關系
根據《解釋》第十一條第二項的規定,租賃物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的原因意外毀損、滅失,且不能修復或者確定替代物的;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請求解除融資租賃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易生疑問是,該條與第七條有關非因承租人的原因導致租賃物毀損滅失不免除承租人的租金支付義務的規定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從司法解釋的條文結構來看,第七條在《解釋》的第二部分,即“合同的履行和租賃物的公示”部分,屬于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風險負擔規則;第十一條在《解釋》的第三部分,即“合同的解除”部分,屬于合同解除的事由。從內容上來說,第七條適用條件是融資租賃合同尚未解除,故出租人仍可以融資租賃合同為據,訴請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如當事人約定租賃期間屆滿后租賃物歸出租人的,根據《解釋》第十條的規定,出租人在租賃期滿后還可訴請承租人給予合理補償。第十一條則系承租人可以此為由主張解除融資租賃合同。應予注意的是,即使承租人據此主張解除融資租賃合同,并不等于完全免除承租人的民事責任。對合同解除后承租人的責任承擔問題,應適用《解釋》第十五條的規定予以解決。
實務中,出租人可能提出的疑問是,由于融資租賃解除后承租人所需支付的資金總額必然要小于合同未解除條件下承租人支付的全部租金的總額,由此是否可能導致《解釋》第七條被閑置,出現承租人必然選擇解除合同的后果?從承租人負擔的實際經濟成本來看,也不盡然。原因在于,在合同未解除的前提下,租金系按期陸續支付;在合同解除的情況下,承租人則面臨一次性清償的問題。對承租人而言,二者面臨的財務負擔與期限利益有異。兩條并存的價值在于,承租人可根據自身的現金流情況作出具體的選擇。
三、解約時的補償規則:《解釋》第十五條之司法適用
《解釋》第十五條規定,融資租賃合同因租賃物交付承租人后意外毀損、滅失等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原因而解除,出租人要求承租人按租賃物折舊情況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根據該條規定,在合同解除的前提下,承租人負擔的不再是全部租金的支付義務,而是結合租賃物的折舊情況給予出租人以相應的補償款。由此確定的規則既不同于承租人承擔租賃物的風險(支付全部租金),也不同于出租人承擔租賃物的風險(免除承租人的剩余租金支付義務),而是參照了合同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七條有關不可抗力導致的合同責任相應減免的做法,對承租人應付租金總額給予一定的減免,由出租人分擔一定的損失。其法理基礎在于,此種情形下,承租人并無過錯,因此,其承擔的法律責任應當有別于因承租人違約致使租賃物毀損滅失的情形,以體現出法律的行為導向。在文字表述上,該條用的是“補償”,而非“賠償”。在補償數額的計算上,因不同的融資租賃合同設立的租金償還模式、租賃物的實際使用折舊情況均有差異,似難以確定統一的補償標準。但就該條規定的本意而言,在補償數額的范圍上,以保護出租人對合同未履行部分的實際損失為限;在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毀損滅失并無過錯的前提下,對合同未履行部分所包含的出租人的經營利潤不再予以保護,以維護雙方之間的利益平衡。
試舉一例予以說明:如租賃物的購買價值為1000萬元,融資租賃合同約定的全部租金總額為1200萬元,租期十年,年付1200萬元。合同履行過半時,發生了不可歸責于承租人的租賃物滅失的情形。此時,剩余未到期租金為600萬元,租賃物折舊價值為500萬元。如承租人選擇不解除融資租賃合同,則按《解釋》第七條的規定,其仍需按合同約定,以年付1200萬元的方式支付剩余的600萬元租金。如承租人根據《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定,選擇解除合同,則在合同解除的后果上應適用《解釋》第十五條的規定,即承租人應當按照租賃物的折舊情況(折舊過半),向出租人補償租賃物的現時價值500萬元。相對于出租人而言,對其在合同未履行部分的利潤100萬元不再予以保護,但對合同未履行部分的租賃物購買成本500萬元,仍應予以保護。